傳統的醫學院教育教醫師治療疾病的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標準與規則,然而臨床使用時還是必須經歷試誤(trial and error)的過程。舉例來說,醫院裏一般常備的抗組織胺可能就有7,8種,有短效、極短效、長效等,還有各種不同廠牌。為什麼需要準備這麼多種?因為不知道哪一種藥對下一個走進來的病人有效,只好根據經驗先開一種,等下次病人回診,如果抱怨沒效,就再開另一種,換到有效為止。這種把病人當白老鼠的治療方法,實在是迫不得已,那是因為每個人的基因背景不同,個體差異大,對於藥物的反應就會不同。同一種藥對A可能有效,對B可能就無效。就算是同一種藥,每個人對於劑量的反應又不相同,有些病人普拿疼開到3顆,也覺得沒效,有些人吃半顆就夠了。過去對於基因型不了解,只好盲目亂試。

    個體差異不只造成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甚至對於微生物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也不一樣。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SARS是一種新興的變種病毒,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對它沒有免疫力,很多人得到SARS,很快就呼吸窘迫,就死掉。但是也有人得到SARS,就像得了一場感冒一樣,一下就沒事了。有「二十世紀黑死病」之稱的愛滋病,目前還是不治的絕症,可是也存在一些人,能夠跟這種病毒和平共存。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於微生物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而免疫反應的不同就會導致疾病的結果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庭源博士 的頭像
    許庭源博士

    Dr.Hsu-益生菌的專家-尋找沒有傷害的生命之藥

    許庭源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