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1年外國學者針對一些常用藥物的研究報告統計發現,對於藥物沒有反應的病人(non-responder)比例相當的高。以氣喘為例,對於支氣管擴張劑沒有反應的病人有從4%到70%的報告都有,降血糖藥不反應率也高達50-75%,降血脂藥也在30-75%。抗癌藥不反應率的問題更是嚴重,比例更是高達70-100%,加上抗癌藥物有很強的毒性,也就是說,使用抗癌藥物的病人中有70%以上,甚至100%的人只有得到抗癌藥物的毒害,而對病情沒有任何的幫助。在如此高的不反應率之下,如何區分哪些病人對藥物是有反應(responder),哪些人則是不反應(non-responder),針對有反應的病人給藥,而給予不反應者其他的處置,避免藥物的副作用,成為個人化醫療最大的課題。
許多科學家致力於尋找適當的生物指標,作為個人化治療的依據。不管是使用基因、訊息RNA、蛋白質、代謝物或是影像學、組織學等,各種蛛絲馬跡,希望能夠正確的預測與監測病人對於藥物的反應。舉例來說,糖尿病的治療以糖化血色素(HbA1c)做為降血糖藥物使用的生物指標,如果病人在使用藥物後糖化血色素能夠下降,表示病人對於此藥物是有反應的。研究個體基因上單核苷酸多型性(SNP),用以預測並人對於類固醇治療是否有反應,也蔚為風氣。各種生物指標的發現讓個人化醫療得以逐步實現,目前強迫所用人使用相同治療的時代已經慢慢被醫界所稟棄,追求更有效,更沒有副作用的個人化醫療是正在實現中的未來醫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