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7/11安禾診所-陳鳳茹藥師

風濕病與關節炎是涵蓋了許多侵犯肌肉、骨骼、韌帶及關節結締組織的各種病症,其原因可為退化性(如退化性關節炎)、發炎性(如細菌性關節炎)、新陳代謝性(如痛風或偽痛風),更嚴重的是免疫機能異常所引起的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至於民間所謂因氣候變化所引起關節或週遭組織引起的疼痛,則只是肌肉或關節韌帶痠麻的軟組織病變,並非風濕病的全部內涵。

而關節炎的定義,是指局限在關節本身的病變,它可以影響一個或多個關節。有些關節疼痛可能是焦慮或抑鬱等精神病的表徵之一。

哪些人會得到關節炎?

可別以為關節炎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幾乎所有的人,從兒童,青年人到老年人,都有可能成為關節炎的患者,目前已知的關節炎有一百多種,而最嚴重的幾種通常是以侵犯年輕人為主據統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多多少少會因某種風濕病所苦。

在歐美國家,關節炎是造成殘障最重要的單一病因,美國一年因風濕疾病而付出的社會成本約一千五百億美元,大約是全國生產毛額的2.5%,不可謂不高。

臺灣雖然沒有相關統計,但相信也不在少數,整個社會因此所付出之醫療及社會成本,相當相當驚人,因此每個人都應當對這些疾病有所認識。

 

自體脂肪幹細胞搶救退化性關節炎

人體關節的軟骨若使用過度,容易導致磨損或變形甚至退化,因此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病變,運動員及老人為兩大好發族群。根據統計,退化性關節炎在臺灣65歲以上長者的發生率,約為20-30%,亦即每100名長者就有2-3人為此所苦。

退化性關節炎中,又以膝關節炎最為普遍,患者的膝關節軟骨磨損,骨對骨的關節內部產生摩擦,因而引發關節僵硬、腫脹及燒灼疼痛感等症狀。病人常因怕痛而減少運動,活動量變少所帶來的負面結果將逐漸影響其他器官,並增加跌倒的危險。

現行醫療雖能減輕或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惡化,卻無法有效治療軟骨損傷,所幸近年來幹細胞的發展研究,對於促進細胞增生頗具斬獲,其方法是由患者自體脂肪組織提取幹細胞,待增生到足夠數量,即可移植到骨關節,稱得上是再生醫學最新型態的療法。

 

風濕病是什麼病?風濕又是什麼?

風濕病(Rheumatic diseases) 或風濕症(Rheumatism)主要是指關節或周圍軟組織病變所產生的疾病或症狀。 
關節構造因其組成與功能的不同,包括骨頭、軟骨、滑膜、滑囊、肌肉、肌腱、肌腱附著點、腱鞘、韌帶等結締組織。這些組織散佈於全身各關節,負責維持其構造的完整及功能正常,當發生病變時,依其病因及病理機轉之不同,可以出現局部或全身性症狀。 
一般所謂的「風濕」多指關節輕微發炎或周圍軟組織病變所產生的症狀,通常以關節痠痛、腫脹、僵硬或活動受限等症狀為主。 
「風濕病」是以西醫疾病的定義和分類為主,「風濕」則較偏中醫的概念以症狀為主;因此,風濕病的範圍較廣,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出現關節腫痛、乾眼、肺纖維化、周邊神經病變、貧血等症狀;風濕則較常用來描述退化性關節炎或肌筋膜疼痛等,以關節或肌肉痠痛為主要症狀。

什麼症狀是風濕病的癥兆?

風濕病雖然包含了一百多種疾病,由臨床症狀的觀點,可分為3大類: 
•關節炎類 
主要是關節腔內滑膜發炎的症狀;患者可能感覺關節疼痛、僵硬及功能喪失。徵象方面,則有關節部位的壓痛、腫脹、發紅、發熱、活動時會痛、活動範圍受限及不穩定等。典型的例子,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性關節炎。 
•非關節性風濕症 
是關節周圍的組織,例如肌肉、筋膜、肌腱、腱鞘、黏液囊及椎間盤軟骨等構造發生病變的結果。通常表現為固定點的壓痛或紅腫或廣泛性疼痛及僵硬,與關節炎時的多方向壓痛不同;典型例子,如肌筋膜疼症候群、肌腱炎、黏液囊炎及纖維肌痛症等。 
•廣泛性結締組織疾病 
由於結締組織散佈於全身各器官,所以這一類的疾病,常出現全身性的症狀。歸納其常見症狀及徵象為: 
•一般性的,如倦怠、發燒、體重減輕等。
•器官性的,例如:
●骨絡方面,有關節痛、關節炎、晨間僵硬或變形等。
●皮膚方面(含頭皮及口腔黏膜),有各種紅斑、皮下結節、皮增厚、潰瘍、
微血管擴張,雷諾氏現象、落髮、口腔潰瘍等。
●眼睛方面,有虹彩炎、葡萄膜炎、眼乾等。
●心肺方面,有肺纖維化、肋膜及心包膜積水等。
●泌尿生殖方面,有蛋白尿、血尿、外陰部潰瘍等。
●血液方面,有貧血、白血球過少、血小板過少等。
●神經及精神方面,有腦中風、周邊神經病變、抽槒、精神異常等。 


廣泛性結締組織疾病因為具有多樣性,最容易被忽略或誤診,其主要因是各器官被侵犯無一定次序,出現症狀的時間也不固定,很少能靠單一徵象或檢驗來確定診斷;因此,任何患者如果出現兩個系統以上的症狀(尤其是包含關節症狀),都必須考慮此類疾病的可能性。典型的例子,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及漸進性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等。 
類風濕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成因是免疫系統失調,自己打自己,引致關節組織發炎,出現疼痛、紅腫、發熱和僵硬等症狀。「有些人驗到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擔心是患上類風濕關節炎。其實因子或發炎指數只是反映體內抗體的活躍程度,有機會受其他病毒感染影響,更有兩、三成確診病人的類風濕因子會呈陰性,所以不能夠單憑一個項目有異常就作出診斷,必須配合臨床症狀,全盤考慮。」

如何預防及日常保健:

  1.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戒菸或避免抽菸可避免部分病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2. 適當的休息,即是治療關節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每天晚上需有8小時以上的睡眠,白天也至少需要1~2小時的休息。
  3. 維持正確的姿勢。如採平躺仰臥位,並常常伸展疼痛的關節。在頸下使用扁平枕頭及睡堅硬的床舖較適合。
  4. 依忍受的耐力,每天做適當的運動,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及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且應盡量使用全身所有的關節,每天至少做3~4次以上關節伸直與彎曲活動。
  5. 每日檢查拇指和手指的活動性,如握拳運動。
  6. 時常放鬆關節。應改變工作的方法與適度的工作。時常改變工作的姿勢和位置,且盡量使用大關節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如東西用推的,而不要用搬的或提的。
  7. 適當的使用器材來減輕關節的負荷與疼痛,並簡化日常生活的工作,如馬桶坐椅加高、穿著鈕釦較少的衣服或穿不綁鞋帶的鞋子,如自粘帶的鞋子。
  8. 注意均衡的飲食,並多攝取含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鈣及鐵等食物。
  9. 切勿讓體重過重。
  10. 確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並瞭解藥物的作用、用法和副作用。
  11. 定期回門診追蹤治療。

關節疼痛,不少人會掉以輕心,以為純粹是關節勞損或弄傷,自行服食止痛藥紓緩。卻忽略了有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延誤診治,會令關節變形,長期發炎更會影響心、腦血管,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此預防勝於治療,若已發病,則早期發現,明確診斷,積極治療是面對風濕病的最佳對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風濕病 關節炎 安禾診所
    全站熱搜

    許庭源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