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5/09 政禾診所-劉會隆醫師

『腸道明明是消化器官,為什麼跟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呢?』

沒錯,腸道的天賦使命是執行消化和吸收。小腸內部有無數的絨毛,總表面積達到300平方公尺,遠大於皮膚(2平方公尺)的表面積

腸道黏膜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及乳糜管。食物由胃到小腸,消化分解成胺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小分子,透過黏膜被吸收,然後,由微血管、乳糜管等迅速進入循環系統。

但是,細菌,病毒,也是由口腔侵入人體,擁有廣大表面積的腸道存在多少種,多少數目的細菌呢?

2005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內視鏡從健康人的腸道各部位取出腸黏膜組織,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腸黏膜住著多少種細菌,結論是腸道菌多達千種以上,其中有七成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種。他們認為腸道除了消化食物,還有一項重大功能,即提供養份,調控腸道菌的發育,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

 

2007年,美國由四所研究室研究腸道、口腔、皮膚、鼻腔、生殖道的共生微生物,結果發現人體有60兆個細胞,卻有數百兆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由細胞數目看,大概是10比1;由基因數目看,人類有兩萬多個基因,可是與人體共生的微生物,基因總數卻多達330萬個,是人類基因數目的150倍,這些微生物99%在腸道。近年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與身體各項重要機能密切相關,腸道菌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程度,遠超過預期。

我們由幾個方面看看腸道菌如何影響健康:

  1. 免疫過敏:無菌老鼠一出生就被放入無菌箱中,腸道中沒有半隻腸道菌,這種無菌鼠免疫力非常低,體內的B細胞和T 細胞數目都非常少,對病菌幾乎沒有抵抗力,出了無菌箱便無法生存。許多研究都顯示無菌鼠,或以抗生素打亂腸道菌的老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濃度顯著高於正常鼠,全身呈現發炎過敏現象;如果給無菌鼠餵食特定的腸道菌,例如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則有助於減輕發炎與過敏現象。因此許多學者懷疑,近年來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快速上升,是否與抗生素濫用而導致許多人腸道菌嚴重失衡有關。    
  2. 神經心理: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也同樣受到腸道菌的密切影響。瑞典科學家(Sven Pettersson)2011年發表一篇題目為〈腸道菌調控大腦發育及行為〉的論文,他發現沒有腸道菌的無菌老鼠,大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不健全,以至於影響到行為模式。 
  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謝曼(Philips Sherman)發表在2011年的研究,指出腸道菌與記憶有關。當老鼠被病菌感染,造成腸道菌種失衡,再施予精神壓力時,記憶測試的分數會大幅衰退,但是如果同時給予適當的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的均衡時,即使施加再大的壓力,記憶測試得分也完全不受影響。
  4. 「腸腦菌軸」(gut-brain-microbiome axis):科學家研究腸道菌時候,發展出新的理論,「腸腦菌軸」是人體由大腦、腸道和腸道菌共同構成的系統,這三者,互相以荷爾蒙和神經訊息的形式進行溝通,共同調節我們的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大腦發育等等。

多年前,醫界陸續有動物研究證實,腸道菌能影響大腦的情緒,進而改變動物的行為。2013年,研究團隊發現,健康女性連續食用含有益生菌的優格四週後,對負面情境的情緒反應降低了。這個研究首度在人類身上證實,操縱腸道菌能夠改變大腦功能!

腸道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大腦以外最為複雜的神經系統,有多達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布在腸道。因此,科學家把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大腦,或者叫做腹腦。

腹腦會指揮腸道分泌多種荷爾蒙,進入血液調整生理反應,其中有些神經荷爾蒙是大腦和腹腦都會分泌的,例如,血清素,血清素能促進腸道蠕動,同時血清素與精神狀況相關聯。

英國科學家曾研究50位自閉症兒童,發現其中的47位都有明顯的腸道炎現象。此後,美國學者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內的壞菌與正常兒童大不相同。有一位神經學專家,讓自己得自閉症久治不愈的小孩,服用益生菌,腸道調理好了,自閉症竟然也奇跡般有了好轉。

「腸腦菌軸」的研究也發現壓力和高動物性脂肪飲食會導致過多腸道菌穿越腸壁,引發免疫反應,進而造成大腦發炎,這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

「腸腦菌軸」的深入探討,將開啟醫學ㄧ條新的走向,2016年,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畫」斥資超過五億美元,探究微生物在未來成為腸躁症、憂鬱症、自閉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關鍵!                 

綜觀以上,讓我們了解,有上百兆的腸道菌與我們共生,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ㄧ日三餐,每餐飲食的內容,不知不覺的影響腸道菌,進而改變免疫系統。倘若每天吃進大量脂肪、蛋白質,大腸中的嗜吃脂肪的革蘭氏陰性菌就會大量增殖,產生許多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進入血液,循環全身,四處引發慢性發炎,而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茲海默症等,都和慢性發炎密切相關。

腸道是發炎的主要源頭,照顧好腸道,就能預防可怕的慢性疾病。

另外,腸道菌的改變,依據「腸腦菌軸」的理論,也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大腦功能等等。大腦健康深受腸道菌調控,憂鬱症、失眠之所以難治療,是不是我們都忽略了腸道菌失調。UCLA的邁爾醫學博士指出『心』『腸』連結(Mind-gut connection)十分緊密,如果你有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等『心』理困擾,不妨先好好的照顧『腸』胃吧!

腸道保健之道: 
做好腸道保健,最重要的是飲食與運動。飲食的關鍵是水、益生菌與纖維素,每天喝六杯以上的水、攝取足量益生菌與30公克以上纖維素,細嚼慢嚥,吃八分飽。運動要持之以恆,每週3~4次,快走30分鐘以上。

另外就是生活要規律,三餐定時定量,利用腹式呼吸、伸展運動,隨時解壓。排便要規律,最後就是要重視腸道健檢,排定健檢時間,確實執行。

關愛腸道、照顧腸道。腸道如果健康,自然精實,氣充,而且神旺,百病不侵。

arrow
arrow

    許庭源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