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0/05 安禾診所-李雅琪藥師

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取食物,經過人體消化吸收系統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提供全身組織器官運用或是將能量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當食物從口腔吃進體內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消化過程,牙齒咀嚼、唾液、胃酸、膽汁、胰液…等能將食物分解為小分子(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澱粉分解為葡萄糖,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在小腸進行主要的吸收。

一般健康的小腸黏膜上有密布的絨毛,小分子營養物質能穿過絨毛進入血液,隨著循環系統到全身利用。正常情況下大分子蛋白質和毒素是無法穿過小腸壁的,但是腸漏症的人小腸壁有裂隙,使得原本不該穿過小腸的物質從裂隙間滲漏出去,進到血液裡。這些非營養素的大分子物質會被身體視為敵人,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造成過敏疾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

人體小腸黏膜本來是緊密相依的,是什麼原因造成小腸產生裂隙發生滲漏的情況呢?

  1. 腸內壞菌過多:腸內本來就存在著好菌與壞菌,當我們吃了大魚大肉這些高蛋白飲食,正好是壞菌喜愛的東西,因而造成壞菌在腸內大量繁殖,也產生了大量的代謝產物,正是所謂的毒素,毒素會改變腸黏膜的通透性,還會不斷刺激腸黏膜使腸胃道慢性發炎,小腸黏膜就因為長期的慢性發炎而孔隙變大了。
  2. 過敏食物:台灣十大過敏食物「牛奶、蛋、小麥、黃豆、花生及堅果、玉米、魚和甲殼類、鳳梨、酵母、葡萄柚」等,這些過敏食物會造成腸黏膜敏感,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
  3. 酵素不足:暴飲暴食或是胰臟功能不足(膽囊切除、脂肪肝…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食物分解不完全,大分子物質持續刺激腸黏膜導致滲漏。
  4. 酒精&藥物:抗生素、消炎藥、化療藥物與酒精,都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
  5. 感染:如果濫用胃藥導致胃酸酸度不足,可能無法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微生物,就容易造成感染,寄生蟲或念珠菌的慢性感染,皆會引起腸漏症。

以上諸多原因都會造成腸黏膜細胞變得不健全,腸黏膜長期受到刺激、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使得腸黏膜障壁細胞出現空隙,導致腸漏症發生。

http://www.duo-vita.com/upload/news_data/1051005001.jpg

腸漏症可以透過以下檢驗來檢查:

  1. 侵入式的進行小腸內視鏡,取黏膜做切片檢查
  2. 透過尿液檢測小腸滲透壓
  3. 抽血檢驗IgG、IgE

腸漏症的治療:

  1. 去除(Remove):避免過敏食材、去除腸道的壞菌。
  2. 補充(Replace):補充消化酵素、補充可以修復腸壁的營養素。
  3. 重植(Reinoculate):補充益生菌可降低壞菌,重建腸道健康菌叢,調整免疫系統。
  4. 修復(Repair):低油低糖、補充抗氧化物質、高纖健康飲食,能幫助修復腸道黏膜的健康。

如果我們能從每日飲食著手,避免大魚大肉的高蛋白飲食、避免攝取造成過敏的食物、多吃天然新鮮的蔬果食物、適當的補充益生菌…等,吃的對、吃的健康,就能遠離腸漏症也遠離過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腸漏症
    全站熱搜

    許庭源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