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正悄悄進行中 ……

當您開始自覺有一點老的時候,                                       
其實已經老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因為人體 25 歲時達顛峰,
但隨即開始走下坡,
到了超過 35 歲感覺到老化威脅時,
您的老化已經悄悄進行了十多年了!

1050615-1.jpg

在人類歷史中,有許多人耗盡畢生心力追求健康和長壽,尤其是長生不老,更是許多君王的夢想。但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逃脫上帝創造人類的終極宿命-疾病和老死!不論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活到八百歲的彭祖,或是西方聖經中記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的瑪土撒拉,終究都逃不過一死。也許有人會說: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病,當人在面對病痛的折磨時,才是最難煎熬的。

近年來科學界研究證實,生物體老化的過程中,基因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基因是與天俱來,自己無從選擇,但透過正確的養生方法,銀髮長者要老得有活力、有智慧與尊嚴,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造成老化的危險因子之一~自由基

你可以不抽菸,也可以不喝酒,但卻躲不了一種毒素:氧氣。每吸一口氣,氧給了你生命力,同時卻也有些氧會在細胞裡轉換,變成釀下巨禍的自由基分子,破壞它們所處的細胞與其他細胞,這種傷害造成了老化。

空氣污染、飲食不當、熬夜、抽菸、酗酒等,也都是加速老化的腳步。生活中吃的、吸的、連陽光下的紫外線 ( UVA及UVB)都會促使身體製造過多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一旦進入新陳代謝的循環中,就會去攻擊鄰近細胞並迫害好的細胞,引起細胞死亡。所以說,自由基是老化的主要元兇。

腸道照顧好,百病都不會來找

全美首席胃腸外科權威——新谷弘實醫師在看過30多萬例的腸、胃道內視鏡後發現,看起來健康、有活力的人,都一定擁有健康的腸道。腸是身體裡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可以將許多有害病菌或物質隔絕,有助減緩肝臟解毒的負擔,相對若腸道不健康充滿壞菌,如蛋白質分解菌製造毒素、有害物質、致癌物質及腐敗物質,增加肝臟等解毒器官負擔,進而引發老化、便秘等消化疾病和慢性疾病等。

不好的腸胃相,來自於錯誤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這會急速消耗體內酵素,而這也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腸的運作不佳,容易造成腸內腐敗,進而產生毒素,隨著血液流到全身,若長期置之不理,容易引起癌症或其它慢性疾病,因此,整頓腸道環境,增加腸內益菌,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抗老化,越早越好!

年輕時不要以為來日方長,抗老事不關己,其實內在細胞的衰老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越早抗老,功效越好!此外,抗老要內外兼修,尤其內在的老化更快,所以體內抗老更重要!

當身體的健康或病態、是否能長生不老,與細胞的遺傳基因有關;遺傳基因則與體內生物型的活性酵素密不可分,酵素又與營養素息息相關。

1050615-2.jpg

抗老化的內在年輕配方

*維他命C、維他命E及β胡蘿蔔素被視為最佳的抗氧化劑,能更有效延緩老化。因為維他命  E與自由基交戰後會氧化,但維他命 C 可以「還原」維他命E,讓維他命E繼續戰鬥。維他命E是脂溶性抗氧化劑,是身體防禦血管中脂肪氧化的第一道防線。  因此,維他命 E 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減少皮膚皺紋。

 *茶、葡萄酒:享有延年益壽的美名,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果皮中的白蘆藜醇等多酚類化合物,也屬於抗氧化劑的一種,皆有助於抗老化。

*大蒜:其獨特的成分之一就是蒜素(allicins ),蒜素被稱為天然抗生素,有殺菌、消毒作用,也是清除自由基的高手。

有那些方法可以成功延緩老化

遠離疾病與疾病造成的身心障礙:許多疾病並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是源自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長期抽菸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甚至肺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如果能避免危險因子,適度的運動,規律的作息,以及均衡的飲食,不過胖與不抽菸,都可以減少疾病的產生。

高度的身心功能:如果能夠不斷的學習與練習新事物,包括嘗試一些適合自己體能狀況的運動或是閱讀、下棋…等能夠刺激心智功能的活動,讓自己保有高度的身心功能,是抗老的最佳利器之一!

積極投入生活:退休不是生命的終點,但許多老年人因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致在退休兩年內迅速凋零。美國一項針對銀髮長者所做的研究顯示,退休後到小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老年人,在歷經1年的試驗後,這些參與輔導工作的實驗老人更健康。

正向的靈性:保持樂活的生活態度,對未來充滿希望,每天帶著一顆愉快的心情,充分享受人生,注重睡眠與休閒,是抗老的必備良方。

總之,實際年紀不是重點,身體年齡才是健康關鍵,老化現象~以前只能當成宿命,無法改變,21世紀延緩老化是可以預期的。對於自由基和抗氧化物質與老化和疾病的關係,在維護腸道健康上,面對老化和疾病時,必須建立在均衡和充足的日常飲食上,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使人類健康長壽的夢想可以實現,才能確保不生病的生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生病 抗老 老化
    全站熱搜

    許庭源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